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
深度关注|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
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,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

从公益新闻,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

发布时间:2010-05-21  来源:辅仁大学新闻传播系/陈顺孝2  字体大小[ ]

从公益新闻,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――辅大新传系《生命力新闻》1的十年探索 
    

     一九九二年,我在一家报社担任编辑,这家报社计画发动大规模行销活动,在内部
文件上详细分析营运状况和行销目标.文件透露:当时读者教育程度以高中居多,国中
次之,大专再次之,月入以二万元以下居多,二至三万元次之,三至五万元再次之;而
报社的行销目标是:「拓展中产阶级读者」,主要诉求大台北地区,希望一年内增加五成
到一倍的发行量,以此强化广告主和代理商认同感而增加广告量.换言之,就是希望吸
收都会的,中产阶级读者,提高读者学历,所得的平均值,以此来争取更多广告主的青
睐.
     连续几波的行销大为成功,发行量和广告量扶摇直上,报社也同步改版,扩增资讯,
生活,财经等版面来满足中产阶级读者.我看著报社由小报变成大报,自己的薪水也水
涨船高,但成就感却没有失落感来得大.因为报社争取都会,中产阶级过程中,漠视甚
至抛弃的低学历,低所得阶层,正是我所出身的社会阶级,是养育我,栽培我的父母和
多数亲戚所属的社会阶层.
报社的做法不能算错,争取高学历,高所得读者来增加收益和影响力,本就是商业
媒体的主流策略,甚至是被鼓励的策略(新闻学上推崇的「质报」,不也是如此 ).然
而,低学历,低所得弱势族群者,又该由谁来照顾 我带著这样的失落和困惑,在一九
九四年离开报社,回到辅大新闻传播系任教.直到一九九五和九六年,接受「医疗奉献
奖」主办单位委托,带领学生深入离岛和偏远地区,访查奉献奖候选人事迹,才意外找
到对策.
这些学生,大多出身都会,中产阶级家庭,他们深入离岛和偏远地区,实地了解弱
1 《生命力新闻》网址为:http://www.newstory.info/.
2 作者陈顺孝为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讲师,个人网站网址为:http://ashaw.org/.
势族群的处境和需求,亲身访谈和感受奉献者的理想,付出和坚持,一个个深受感动,
不断与我讨论新闻系所学生能为弱势者,奉献者做些什0.我因此开始构思新媒体,希
望让学生以新闻专业来为弱势者发声,为奉献者立传,一来补大众媒体不足,二来服务
弱势族群,三来尝试开发既能叫好又能叫座的报导题材,吸引大众媒体跟进报导,扩大
影响层面;同时藉此培养一群术德兼修的新闻人才,为新闻界注入清流和暖流.
当时,网路热潮如旭日东升,一九九五年创办的《南方电子报》以「让商业逻辑下
失去战场的理想在网路发声」为主旨,编选人文论述,日受重视.我见贤思齐,结合社
会关怀和网路传播,在一九九七年四月向系务会议提案,主张创办一个公益新闻网站作
为教学实验媒体.这个提案获得支持,我於是带领学生经过八个多月的筹备,在十二月
正式创办《生命力》公益新闻网(二○○六年五月改名为《生命力新闻》,网址为:
http://www.newstory.info/),以每周更新的网站形态运作.3
我们就此展开以新闻专业为弱势者发声的行动研究之旅,由我扮演知识探险队领队
角色,带领学生进入网路公益传播的陌生领域,不断探索,尝试,修正报导理念和做法.
当时,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学界和业界正联手发展公共新闻学,不知道部落格(blog)会
在两年后诞生,也不知道部落格会掀起公民新闻浪潮,我们更不知道,《生命力》十年
探索,会逐步和公共新闻,部落格,公民新闻相遇,从而激荡出网路公益传播的新想法,
新做法.
贰,公益新闻
《生命力》以「为弱势者发声,为奉献者立传」作为创刊宗旨,努力编采公益团体,
弱势族群的最新动态,服务事迹和奋斗故事(我们称为「公益新闻」).我和学生希望将
《生命力》发展成公益新闻资讯站,让弱势族群能够在此取得所需的实用资讯,让网友
来此认识弱势族群的处境,尊严,需求和人们所能提供的协助,也让大众媒体记者来此
搜寻公益线索,进而报导更多有益弱势族群的新闻.
这样的想法,同样源自我的实务经验和观察.我认为,大众媒体虽然漠视弱势族群
的传播权益,但仍愿报导公益新闻,因为,关怀弱势有助於提升媒体形象,赢得中产阶
级好感,而且,许多弱势者故事具有高度的传奇性,本身就有卖点,即使只为营利也值
得报导.既然如此,公益新闻为何还寥若晨星 这显然与大众媒体的采访路线布建有关.
大众媒体每天需要大量新闻才填满版面,为此必须布建采访网,将记者派驻到最能
3《生命力》创刊后,与原有的实习报纸《新庄报导》并存.从此,辅大新闻传播系将
大三学生分为两组,A组上学期修《新庄报导》下学期修《生命力》,B 组上学期修《生
命力》下学期修《新庄报导》,让学生在一年之中,体验印刷与网路两种媒体形态,社
区新闻和公益新闻两种文类.
密集供应新闻的据点上经营.这些据点,在地理位置上偏向政治或经贸中心(如台北),
在机构上偏爱新闻制造中心(如行政院,立法院,每个政策,每次对抗都是新闻)和资
讯流通中心(如警察局,掌握所有犯罪事件的报案纪录)4;大众媒体从这些据点取材,
省时省力,久而久之,新闻逐渐类型化,例如:一九九六年,联合报一年出现十九次「惊
见」尸体的新闻标题,中国时报更「惊见」二十三次,社会新闻几乎等於警察局受理报
案的犯罪新闻,缺乏多元的,深刻的故事.
相对的,弱势族群大多分布在政经中心以外的地区,即使位在政经中心里,也欠缺
新闻制造或流通中心,记者若要报导弱势族群,必须花费数倍於政经社会新闻的心力,
才能在分散的区域,小型的机构或个人身上,找到值得报导的题材,这也就难怪公益新
闻会如此稀少;不仅如此,公益新闻也有类型化倾向,媒体偏爱报导贫寒家庭或急难个
案,来激发大众的同情心和捐款行动,较少从结构面,制度面探讨问题,也很少提供解
决问题的行动指南.
《生命力》定位为公益资讯站,就是希望发掘更丰富,更多元的公益新闻,汇集成
新闻集散中心,让有心报导的记者,能够在此找到众多公益线索,就像到警察局查阅犯
罪纪录一样方便,藉此促成大众媒体报导更多公益新闻,提高弱势族群的能见度.
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我们积极布建一个比大众媒体更多元,更细密的采访网.《生
命力》的实习记者经验不如报社记者,也不能像报社记者一样全职发掘新闻,但拥有人
数优势.报社投入一两名记者经营的公益路线,我们可以投入二十几名实习记者去深
耕,我们若能 将采访网络布建得当,就有机会发掘更多大众媒体遗漏或忽略的新闻.
我们布建采访路线的做法是:首先,由我和学生分头阅读社会福利,社会问题,社
会运动专书5,了解弱势族群议题牵涉到的各个面向;其次,由我基於对报社采访路线划
分原则的了解,将各个面向的团体和个人,归纳为一条又一条的的采访路线,力求在每
条路线都能跑到符合创刊宗旨的新闻,也力求每条路线新闻的质和量都能稳定,让学生
能够每周准时交稿;第三,学生在我划定的采访路线上跑新闻,随时反映遭遇的问题,
并提出采访路线增加,删减,整并的建议;第四,每半学期调整一次采访路线,让路线
更切合创刊宗旨,更能稳定供稿.
如此经过三年六个学期的不断修正,我们终於建立四大领域二十四条路线的采访
4 详见李金铨(1984):《大众传播理论》第四章第三节〈新闻组织如何处理空间和时间〉,
页66-71.台北:三民书局.
5主要参考书目包括:1.杨国枢,叶启政(1991):《台湾的社会问题》.台北:巨流.2.
徐正光,宋文里编(1989):《台湾新兴社会运动》.台北:巨流.3.南方朔(1991):《「反」
的政治社会学》.台北:桂冠.4.翁秀琪等(1997):《新闻与社会真实建构――大众媒
体,官方消息来源与社会运动的三角关系》.台北:三民书局.5.丘秀芷编(1993):《杏
林和风》.台北:行政院新闻局.
网:一,社会福利领域,有老少权益,妇女权益,残障福利,弱势族群,社会边缘,动
物权益等六线;二,社会改造领域,有劫后余生,生态保育,工农运动,消费权益,另
类媒体,教育改造等六线;三,社会资源领域,有社福政策,奖助团体,宗教甘霖,医
疗服务,医疗人权,心理谘商等六线;四,大学之爱领域,有全人教育,社会服务,专
业服务,环保社团,学运社团,特殊教育等六线.
我们在这个采访网络下搜寻线索,一年约可报导四百五十则新闻.几年下来,发掘
许多动人故事,引起大众媒体跟进报导,例如:一九九八年六月, 台视「大社会」节
目,引用「握紧萎缩的手,写出美丽的字:杨家三兄弟的故事」一文,制播成一小时的
专题报导;一九九九年一月起,华视「关爱」节目,引用十余篇故事,改拍成每周一集,
每集半小时的系列报导,连续播出三个月;同年三月,国内各大媒体全面跟进报导「植
物人邱佳信苏醒」新闻,五月,媒体又跟进报导「视障者组团挑战玉山」新闻;二○○
○年五月,翰林版国小教科书「道德」第九册教师手册,还转载「更生人吕先生从错误
深渊爬起」一文…….
如此经营到二○○○年,国内主要媒体几乎都曾引用过《生命力》的报导,让《生
命力》发掘的故事能够被数十万,数百万民众看到,也让《生命力》俨然成为公益新闻
通讯社,初步实现帮助记者发掘公益线索,促成媒体报导更多公益新闻的理想.
然而,《生命力》的采访网络尽管比大众媒体细密,但因辅大位在台北县,实习记
者基於采访便利性,大多采访大台北地区的新闻,只有少数侨生和外地生会利用假期回
乡采访;这让《生命力》陷入矛盾,创刊宗旨要为弱势者发声,实际上却仅为大台北地
区的弱势者发声,对大台北以外地区,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报导远远不够,和大众媒体并
无太大差别,如何补足采访网的疏漏,成为新的难题.
为了补足疏漏,《生命力》在二○○○年先后与台湾亚洲基金会,喜马拉雅基金会,
社会立法行动联盟合作,希望结合各地的NPO共同建立公益资讯交流平台,但都无疾而
终.主要原因有二:第一,要建立交流平台,需要更多NPO参与,但当时拥有网站的NPO
不多,连熟悉网路传播的NPO都不多,参与的动能不足;第二,NPO大多赞成建立平台,
但都希望能打出自己的旗号,不希望自己仅是供稿者而失去主体性,这就让共同网站从
名称到管理架构都陷入难产.
参,公共新闻
建构公益平台计画失败后,《生命力》回到原点,专注耕耘既定采访领域,努力提
升创刊以来一直难以突破的报导品质.
《生命力》报导公益新闻,出发点在於补大众媒体的不足.不过,公益新闻只是一
个报导范畴,范畴里的新闻线索多如繁星,报导者基於什0目的,挑选什0题材,用什
0笔法写作,需要一套报导哲学,编采方针,而《生命力》创刊初期,并未发展这样的
哲学和方针,只笼统地引用大众媒体的编采通则(如第三人称报导,具体描述和举例,
避免歧视)来规范实习记者的报导方向.但笼统而无系统的原则,难以有效指引方向,
更无法建立《生命力》的特色.
新闻报导涉及主题,材料和语言三个层次6,《生命力》由於缺乏编采方针,在三个
层次上都一再出现争议.在主题部分,曾有学生质疑,单单报导弱势族群议题,就能帮
助他们吗 抑或只是拿他们的苦难来成就一篇好文章 在材料部分,学生经常询问:采
访弱势族群时,应该偏重哪些面向,该问哪些问题才能对他们和社会有益,又要避免哪
些问题,才能避免二度伤害 在语言部分,《生命力》每周票选最佳新闻,许多学生反
映,得奖的往往是赚人热泪的稿件,然而,赚人热泪的写法就是好的吗
NPO结盟计画失败后,我和学生开始积极深化报导理念,研拟编采方针.我一方面
带领学生利用寒暑假研读社会福利,社会运动,社会问题专书,补强报导所需的专业知
识;一方面邀请社工系老师和学生对谈,寻求社工和新闻两种专业都能接受报导模式;
一方面带领学生参与辅大「服务-学习」计画,探讨结合新闻专业与社会服务的报导模
式;我也藉由讨论学生稿件的机会,向学生阐述多元文化的报导理念,避免歧视的新闻
伦理作法.
这些,确实增强了我们对社会议题,报导使命,新闻伦理的了解,减少对弱势族群
的二度伤害,但还是不足以构成一套完整的报导哲学和编采方针.直到二○○四年,我
们注意到公共新闻学,才为建构《生命力》的报导方针找到出路.
公共新闻学(public journalism,又称civic journalism)是一九九○年代在美国出现
的新闻改革运动.当时,美国一些地方报纸警觉失去了读者的信赖,便与新闻学院合作,
发展符合公共利益的报导原则.公共新闻学要求记者:一,将人民视为公民,即公共事
务的潜在参与者,而非受害者或好奇观众;二,协助人民采取行动,而不仅是了解本身
的问题;三,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,而非坐视其恶化;四,协助公共生活健全运作,以
增进大众对其关切(Rosen,1999:22,转引自王兴中,2002).它因此要求新闻报导必须
在报导事件的同时传递知识,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,同时努力让所有受一个问题影响的
人都能在报导中表达自己的声音,并且鼓励记者和公民之间建立一种有来有往的对话
6这个概念源自框架理论.框架理论认为新闻讯息潜藏高中低三个层次,高层次是对某
一事件主题的界定,即「这是什0事」,经常以标题,导言等形式出现;中层次则由以
下几个环节组成,包括主要事件,先前事件,历史,结果,影响,归因,评估等;低层
次则是指语言符号,包括由字,词等组合而成的修辞与风格;媒体在每一层次都藉由选
择和重组来建构真实,如何选择和重组则端视新闻工作者与情境互动的结果而定,详见
臧国仁(1999:32-44)与van Dijk(1993)的论述.
(简谢弗,2004).
公共新闻学,最早被用来改革选举新闻报导,不只报导候选人的造势活动或「起乩」
言行,而是以民调等方法发掘公众关心的议题,再要求候选人针对这些议题提出具体政
见,藉此终止口水战,导向政策辩论,让选民能够慎思明辨,选贤与能,选后还长期追
踪,防范当选人背弃承诺(王兴中,2002).之后,公共新闻学逐渐被运用到环境保护,
治安防治,社区发展等等议题的报导上(王兴中,2002,黄浩荣,2005),从一九九四
年到二○○一年间美国五分之一报纸(三二二家),都曾执行过程度不等的公共新闻学
计画,而且几乎所有报纸都认为,它对美国的社区生活产生了正面影响.(黄浩荣,2005:
31).
然而,公共新闻学是否适用於台湾却有争论.冯建三指出,美国地方都市几乎都是
一城一报的垄断情况,报纸因为垄断,没有竞争,才敢於做公共新闻学的实验,台湾无
此背景7;王兴中(2002)也质疑,公共新闻学强调记者从中立者转为参与者,但台湾
报纸党派色彩浓厚,记者带著立场介入社区事务,甚至与利益挂勾,已经「参与」过度
了;黄浩荣(2005:171-172)则建议,在台湾发展公共新闻学,应从政治争议性较低,
与民众生活亲身性较高的公共议题做起,如环保,老人照顾,性别议题等,他并主张将
诉求对象从社区转向社群,亦即一群享有某种共同生活方式,价值观,兴趣,理念的人,
如网路社群,职业妇女等等.
《生命力》服务弱势族群的作法,与黄浩荣的观点不谋而合,我们引进公共新闻学,
进一步深化《生命力》的报导理念并厘定编采方针.我和学生将公共新闻学理论与《生
命力》实况合并考量后,决定以传递知识,探索对策,促成改革作为报导目标,以重要
性,实用性,启发性作为选材和写作的指导方针:重要性是指影响相当多弱势者或奉献
者权益,或能影响相当多社会大众的公益思想和行动;实用性是指帮助社会了解和解决
弱势者问题,帮助奉献者推动工作;启发性是指彰显人性尊严或人道关怀,能引导人们
面对问题,解决问题的故事.
这些原则,成为新闻提报会议,改稿会议,编辑会议上,评估每一则新闻主题设定,
材料取舍,写作风格是否适当的判准,也成为实际指导学生编采方向的指南.随著这些
原则的落实,《生命力》记者的稿件渐渐能够彰显公共新闻学的精神,例如:叙述乐生
疗养院汉生病(俗称麻疯病)老病患的生命史,不仅描述个人悲情,也会带出日据时代,
国民政府时代政策的得失;报导中年失明者奋斗有成的故事,会详述他奋斗过程中,从
哪些人,哪些机构得到哪些协助,让类似情况者得以仿效;报导外籍劳工的处境,也不
仅凸显苦况,而是强调在政策上应该作何调整才能确保他们的权益.
7 引自冯建三於二○○三年在「SARS与台湾社会研讨会」的发言纪录,详见
http://sars.social.ntu.edu.tw/sarsforum20030620list.htm.
《生命力》引进公共新闻学,确实提升了报导的社会价值.然而,《生命力》仅将
公共新闻学视为一种新闻选材和写作的判准,亦即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,但对公共新闻
学强调的参与精神,长期追踪,与公民互动,并未充分落实;此外,引进公共新闻学,
也没有解决采访网络过度偏重大台北地区的疏漏.这些,到了部落格普及,公民新闻学
兴起,才找到解决方案.
肆,公民新闻
一九九九年八月,美国小型软体公司Pyra(Blogger.com前身)将他们编写的部落
格软体送上网路,免费与大家分享,掀起部落格旋风,到了二○○五年下半年,单单
Techonrati追踪到的部落格就超过两千万个,二○○六年夏天,更一举突破五千万个,
而且仍以平均每秒钟超过两个,每天超过十五万七千个的速度在增长(Sifry,2006).
台湾虽无严谨的部落格数量统计,但据创市际公司(2005)调查,在二○○五年七月,
部落格网站的整体造访率已达六成七七,也就是有约六五四万四千位不重复网友曾於七
月份里造访过部落格.
部落格的兴起,造就出多得难以计数的公民记者,他们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,报导
亲身见闻,探索切身议题,交流彼此观点,并且串连传播,既是读者也是作者,既是消
息来源也是新闻制造者.他们贡献各自的情报,缔造了南韩OhmyNews每天两百五十则
新闻,两百万流量的传奇;他们分头搜证,逼得美国CBS主播丹拉瑟为误报小布希新
闻而低头道歉,提前退休;他们动员网路人脉宣传,让台湾冷门纪录片《生命》票房长
红.无论我们喜不喜欢,公民记者都将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新闻 报导的现在和未来.
当公民自己当起记者,公民新闻学(citizen journalism,又名participatory journalism)
随即兴起,它的核心概念是:「一个或一群公民,搜集,报导,分析,散播新闻和资讯
的积极行动,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地,可信地,准确地,广泛地,切合需求地资
讯」(Bowman & Willis,2003).这样的理念和公共新闻学相通,同样是为发掘和传播公
众参与公共事务所需的讯息,差别只是在於:公共新闻学由专职记者倾听公民心声后,
为公民编采他们所需的新闻,公民新闻学则由公民自己来编写新闻.因此,公共新闻学
大将罗森(Jay Rosen)也高度肯定公民新闻,乐见一个由部落格和新闻业共存共荣,相
互影响的新新闻生态体系成形(Rosen,2005).
二○○二年底,台湾的艺立协社群开始推广部落格;隔年七月,我在艺立协成员引
介下认识部落格,随即在二○○四年九月将《生命力》转型为集体书写的部落格;到了
二○○五年,随著部落格的急速发展,台湾公民新闻也蓄势待发:一月,蕃薯藤邀集网
路写手报导「全民健保公民共识会议」;七月,青辅会在台北和高雄各办一场「青年公
民记者培力营 」,培养了两百名准公民记者,讨论出台湾第一份公民记者公约;十一月,
苦劳网举办「提笔斗阵:独立媒体研习营」,培训具有社会改革意识的报导者;十二月,
中时电子报举办第一届「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」,许多入围和得奖作品展现公民新闻的
多元风貌.8
我受邀规划「青年公民记者培力营」课程,到「提笔斗阵:独立媒体研习营」演讲,
也担任「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」的评审,亲身参与台湾公民新闻发展的历程,见证部落
格文章的丰富多样,觉得公民新闻学可以补强《生命力》欠缺的广度,深度,多样性和
互动性.因此带领《生命力》学生研读公民新闻学文献9,同时讨论部落格文章和《生
命力》新闻共存共荣之道.由於部落格文章来源纷杂,内容多样,品质又参差不齐,我
们努力发展能够统摄新闻报导和部落格文章的评选标准,同时建构整合部落客和记者文
章的运作机制.
在新闻判准方面,我们延续公共新闻学传递知识,探索对策,促成改革的目标,以
及重要性,实用性,启发性三大方向,但考量部落格写手大多不是新闻专业人士,因此
不坚持第三人称报导10,事实与意见分离,倒宝塔写作等新闻行规,只要求所选文稿必
须做到三点:第一,内容必须是事实,至少是作者确信为真的事;第二,所写议题必须
具有公共性,至少是个人经验和公众利益的交集;第三,必须接受检证,所引事证应注
明出处,连结原典,方便读者查核.
换言之,我们将公民新闻视为新闻报导,说故事,部落格三者的交集,姑且称之「新
闻故事」.新闻故事和新闻报导一样必须信而有徵,但不必坚持第三人称报导等常规;
它像说故事一样自然,亲切,随兴,但不可以虚构;它和部落格写作一样,写自己最擅
长,最有兴趣的事,但必须和公众利益有关.我们并且将这些原则浓缩为「动人的故事,
进步的知识」,亦即以能够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,传达能够带动个人成长,社会进步的
讯息.我们以此作为《生命力》编写方针,也作为挑选部落格文章的标准.
在整合机制方面,我们挑选符合公民新闻精神,又具有可信度的部落格,然后运用
网路科技进行编选,最后和学生稿件一起整合到《生命力》首页上.
首先,我们挑选切合《生命力》宗旨又具有可信度的部落格.我们从四个面向判断
8 详见「第一届全球华人部落格大奖」网页,网址是:
http://blogaward.chinatimes.com/qualification.aspx.
9 在此之前,我与辅大新传系副教授林丽云,辅大大众传播研究所研究生杨证凯共组读
书会,研读公共新闻学,公民新闻学文献,我给《生命力》学生阅读的文献,主要来自
这个读书会.
10日本新闻界在二○○○年翻修一九四六年制订的「新闻伦理纲领」时,就不再坚持第
三人称报导,据参与修订工作的朝日新闻前总编辑中马清福(2005)指出:「这是出於
考虑到二十一世纪的报纸报导中,记者应该从正面更加积极地向读者发表观点.只要能
够保证新闻报导内容正确和公正这个绝对条件,附加上记者自己的所见所感,通过第一
人称来讲述是可行的」.
一个部落格是否可信:是否专注撰写擅长的事物,是否坦然公开自己的背景,是否连结
原典接受检证,是否接受回应并勇於认错(Lasica,2004).我们挑选的,包括个人部落
格,NPO部落格(如阳光基金会),公共媒体网站和社会书签(如MyShare和HEMiDEMi
网摘),不仅深入台湾各地,也含括全球视野,例如,我们从联合国新闻,英国BBC,
日本NHK和共同社,俄罗斯新闻网,韩国朝鲜日报和东亚日报,伊朗对外电台,以及
Globle Voice Online的中文版中,编选国际上具有公民新闻意涵的文稿,所选文章的质
量和多元性,与大众媒体的国际新闻相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.
其次,我们用网路技术编选这些部落格的文章.我们先用RSS接收器Bloglines
订阅上述部落格,由程式自动监看这些部落格的最新文章;再从最新文章中挑选佳作,
放进社会书签HEMiDEMi中;然后用联播程式NewsGator,将佳作标题发布到《生命力》
首页去.用Bloglines监看网站,彷佛报社布建采访网监视社会动态;用社会书签选文,
彷佛报社编辑工作;用NewsGator上线,彷佛报社印制发行.
最后,我们整合部落格文章和学生稿件.我们将学生稿件置於首页的主页面,展现
我们的特色和编采成果;将选出的部落格文章放在版面右侧边栏,分为在地新闻,活动
看板,国际动态三类,既补《生命力》新闻的不足,也展现公民新闻多元,丰富的面貌.
我们曾经编选联合国新闻网的「十个故事:世界应该更多的关注」,从全球脉络讨
论家庭暴力,妇女卫生保健中的盲点,违法毒品控制策略,传染病研究成果以及人权机
构的增长等等议题;我们也曾编选一位长期照顾哮喘儿的母亲,差点想要闷死儿子的告
白,从中窥见慢性病患家属的处境,以及喘息计画(由志工短期接替家属照顾,让家属
得以喘息)的重要;我们还曾编选社工所写的乌龙故事:一位独家老人误将闹铃当成电
话铃声,劳动消防局,中华电信,社工出动协助,情节令人发笑,但能让人从中了解老
人照顾机制的运作实况.这些新闻,不仅传达「动人的故事,进步的知识」,也引导我
们更宏观,多元,深刻的思考弱势者新闻的报导角度和写法.
就这样,《生命力》从大台北地区公益新闻的采集者,转型为全球「动人的故事,
进步的知识」的整合者,藉由实习记者和公民记者的互补,大大提升采访网络的绵密程
度,也大大提升新闻的多样性.我们不仅发表自己采写的新闻,也编选公民记者的佳作,
网站因此从每天报导一两则自制新闻,转变为每天报导十几则自制和编选来的新闻,流
量也从二○○四年夏天的每天八十几人次,跃升到二○○六年五月的每天两千人次,虽
然还不足以抗衡大众媒体,但在NPO网站中算得上小有规模了.
伍,结论
十年的探索至此有了初步成果.我们从公益新闻,公共新闻,走到公民新闻,从「为
弱势者发声,为奉献者立传」,「传递知识,探索对策,促成改革」,走到「动人的故事,
进步的知识」,从补强大众媒体不足,发展优质报导指标,走到建构公民媒体,从自行
编采新闻,寻求NPO结盟,走到与公民共创新闻,从每周报导十几则新闻,每天更新
一两则新闻,走到每天编制十几则新闻,从依循实务常规,寻求理论指引,走到学习群
众智慧…….我们渐渐走出传统新闻学的窠臼,走进网路传播的未知领域,为实现弱势
族群的传播权利,探索理想的公民媒体模式,继续进行知识探险,行动研究.
二○○六年五月,我们将《生命力》改名为《生命力新闻》.「生命力新闻」代表的
不只是我们的网站名称,也是我们发展出来的报导理念和文体;更具体的说,我们认为
公民新闻就是「生命力新闻」,就是能以「动人的故事,进步的知识」展现人文关怀,
带动个人和社会成长,让公民――特别是弱势族群――了解现状,找到出路,发挥生命
力的新闻.
十年的探索到此告一段落,但画下的只是逗点而非句号.因为我们在实践中清楚的
体会,弱势族群的传播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,公民新闻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还处
於婴儿期,《生命力新闻》的质和量更有极大的改善空间.未来,我们将持续提升《生
命力新闻》质量,也将努力带动更多公民自行发声,并引进更多的公民参与.
在带动公民发声方面,我们认为越多的公民架站发声,可以创造越丰富的公民新
闻,也可以提供《生命力新闻》越丰沛的稿源.这两年,我和学生藉由演讲,发表论文,
举办编采营队,专业合作等方式(例如与青辅会合办「青年公民记者培力营」),将我们
发展公民新闻的经验,与许多大学系所,NPO,公民分享.未来,我们将继续分享经验,
鼓励更多公众参与;我们也计画组队前往偏远地区,举办短期编采营,协助更多偏远的,
弱势的公民创办自己的媒体,发出自己的声音.
在引进公民参与方面,《生命力新闻》将由编采团队闭门决策,改为开放系友,公
众参与决策.我们已在HEMiDEMi建立一个网摘群组,由《生命力新闻》师生,系友
和志愿参与的网友,一起在此编选公民新闻,讨论公共议题;这个群组目前还在测试阶
段,等运作上轨道后,我们将以这个开放群组取代《生命力新闻》团队,来编选在地新
闻,活动看板和国际新闻,一来运用集体智慧,编选出更多元,更有价值的公民新闻,
二来让实习记者与公众密切互动,从中了解公众的需求,喜好,品味,创见,用来调整
编采方向,使之更贴近公众.

全球公众传媒摘编:任薏宏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(京贸中心)二层15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